第145节
王溱得知此事后,后悔不已。 “万事都讲究一个过犹不及,”提笔写下“徐徐图也”四个字,王子丰叹气道:“何时能让他更主动些……嗯,于某时某地?” 王溱命人找来工匠,将这四个字做成匾额,悬在书房中,每日提醒自己。 唐慎做官做得顺畅,恋爱也谈得美妙,可谓感情事业双丰收。 然而开平三十三年,十月十二。皇帝的寿辰才过去几天,这日早朝前,王溱与唐慎穿朝服时,王溱一边为唐慎整理衣襟,一边状若不经意地说道:“前几日李景德自幽州发来军报,说是宋辽两军发生了一场不大的战役,其中他说到一句话。” 突然提起李景德和幽州军报,唐慎颇为诧异:“什么话?” “只见乱火映天间,辽人兵箭不息,以密密之势倾轧而下。你可知宋军是如何突破重围的?” “如何?” “只道是一往无前,除却眼前,再无他物。” 唐慎早在听到第一句时就知道,这绝对不可能是李景德写的军报。王溱说这话别有用意,他一把拉住对方的手,抬头问道:“师兄,到底发生了何事?” 王溱低头看着他,若是放在过去那几年,他或许又要对唐慎说上一句“莫闻莫问,与尔无关”。可如今他想起自己书房里挂着的那幅字,又想到王诠曾经对自己说过的一些话,以及自己对王诠说过的话。 他所喜欢的,从来不是一个被保护的唐景则。 王溱将人抱入怀里,轻声说出三个字:“银引司。” 唐慎瞪大眼。 “景则,这一次,当真不要轻举妄动。” 唐慎了然于心,可焦急的情绪却如同野火,蔓延在荒野之上,瞬间便烧了个大火连山。 到早朝时,一切都风平浪静。 唐慎站在三品文官的队列中,他抬起头,远远瞧见王溱站在最前列,就站在王诠的身边。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,并没有像王溱早上说的那样,有什么事需要他们一往无前。然而就在快要下朝时,赵辅抬起手,命季福宣读了一张圣旨。 季福尖细而高亮的声音在大殿中响起。 “……自明岁起,朕思及百姓不易,兵部银契庄收效甚好,愿天下康顺,与民同德同心……” “废三十六州兵部银契庄,改大宋银契庄。” “……朕以大宋银契庄,为百姓使,为天下便利。” 这道圣旨宣读完,季福的双手死死握着圣旨的两侧,额头上布满了汗珠。 紫宸殿中,也是一片死寂。 唐慎身体紧绷,大气不敢喘一口。谁也不知过了多久,只听到一道微弱的脚步声响起,众人抬起头,远远地,唐慎看到那道颀长削瘦的身影走出一步,站在百官之前。他的身姿宛若青山,自成傲气与风骨,站得笔直。 王子丰高举玉笏,用清润温亮的声音说道:“臣领旨。” 幽州、盛京银引司和天下所有的兵部银契庄都归王溱所管,他出来接旨理所当然。 此时,就差管辖江南银引司的刑部尚书余潮生了。 只见余潮生站在原地,面露错愕,久久没有动作。下一刻,一道身影从王溱的左侧站了出来。左相徐毖同样高举玉笏,他面色沉静,古井无波,声音平缓地说道:“臣以为,此事不可。” 第146章 徐毖话音落下, 紫宸殿中, 哗然一片。 赵辅坐在龙椅上, 他微微斜了身子,望着的玉阶下的权臣们。良久,他声音悠缓地说道:“徐卿是为何觉着不可呢?” 徐毖依旧是那般沉稳内敛的模样, 他总是无悲无喜,对所有事都置身事外。纪相还在任时,徐毖便是四位相公中人缘最好的。唐慎曾经在徐毖手下带过一年半载, 不得不承认, 徐相举止文雅大度,从未为难过他。 莫要说唐慎, 就连赵辅都没想过,会是徐毖第一个站出来反对。 无论是谁, 总不该是徐毖。他从来不争不抢,不做出风头的那个人。 王溱垂目望着殿中的金砖, 他的身旁,徐相用平和的声音说道:“银引司设立三年有余,然兵部银契庄自去年起, 才于三十六州建立。八月既州洪灾刚过, 天灾之下,百姓流离失所,民不聊生。于此时,最当做的应是安抚难民。我大宋此刻如一头被被剜去腹肉的猛虎,兵部银契庄若只用于兵部所用, 自然是好事,令三军欣喜,便利万众。但若用于千万黎民百姓,其中所耗费的又岂止是一分一毫?是劳民伤财之意啊。请陛下三思!” 王溱声音温和:“若是担忧国库不丰,徐相倒是操心过多了。臣为户部尚书,大宋自开平十年来,年年国库丰盈,为赈灾而用,可不损一丝国力。” 徐毖笑道:“可谈人力?” 王溱侧过首,清澈的眸子看向对方。 王溱还未言语,却见文官最前列,又是一人站了出来。 左丞陈凌海手举玉笏,高声道:“臣亦以为,此事不可。” 唐慎刷的扭头,又看向陈凌海。 唐慎没想到,下一个站出来的竟然会是陈相。如果说徐相是因为出身世家,大宋银契庄一事是动了世家的利益,他不得不反对。那陈相出身贫寒,大宋银契庄是为天下好的大事,他怎么会出言反对? 但随即唐慎就想到,四年前,当右相王诠进言、最终设立度支司时,陈凌海也曾出声反对过。 两位相公都出声反对,王溱站在群臣最前,他抬起头,望向赵辅。 赵辅也静静地回望了他一眼。 君臣目光交汇,谁也不知他们到底想到了什么,明白了什么。 赵辅抬起手,道:“既然如此,那此事明日再谈吧。” 季福立刻用尖细的嗓音,高声喊道:“退朝!” 紫宸殿中,群臣手捧玉笏,低着头,等着皇帝一步步离开大殿。唐慎站在三品文官的队列中,自皇帝走后,是一品大臣。他余光中瞧见一件件簇新的官袍自自己身旁划过。明明穿着的都是一样的衣裳,唐慎却一眼认出了王溱。 自唐慎身边走过时,王溱并未放缓速度。他神色平静,步伐泰然地离开了紫宸殿。 刺眼的阳光在离开殿门的那一刻,便直晃晃地映了下来。王子丰微微眯起双眼,似乎有些不适应这骤然明亮的世界。待他看清楚后,只见不远处,左相徐毖双手合着放在腹前,站在台阶下方,正抬着头微笑着望他。 两人于空中对视片刻,王溱走下台阶,微微俯身作揖:“徐相。” 徐毖也作揖道:“王相。” 好像刚才在紫宸殿中针锋相对的人并不是他们二人似的,如今两人相偕着向皇宫外走去。徐毖因为年老,腰背颇为佝偻,站在王子丰身边,只觉矮小了一些。他脸上挂着和善的笑容,轻轻叹了口气,道:“王相可是觉得,老夫是不愿看到大宋银契庄的建立?” 王溱露出诧异的神情:“徐相为何如此觉得。您所言并非全然无理。” 徐毖:“老夫曾听宪之说过银契庄的事,宪之执掌江南银引司,老夫又何尝不知,这是为国为民的大事。”说到这,他郑重地望了王溱一眼,认真道:“但王相你终究太年轻,操之过急啊!再过五年,大宋银契庄自然是所向披靡,为黎民造福。可如今才到何时,度支司的血案还历历在目,王相你这般年轻,怎的就等不得这五年了呢?” 王溱认真地行了一礼:“听徐相教诲。” 两人相视一笑,一起离开皇宫。一品高官出了宫门后,就可以乘坐马车离去。站在各自的马车前,王溱与徐毖又交谈了几句,颇有种相见恨晚的模样。待到一再辞别后,两人分别坐上马车,向户部、勤政殿而去。 马车中,徐毖仍旧微微笑着,目光深邃而睿智。 另一辆马车中,王溱上车后便拿起一本书看了起来。书是《文循敬集》,是傅渭辞官回乡前编撰的最后一本书。他静静地看着书上的字,骨节分明的手指放在窗边,轻轻敲着。良久,他对车夫道:“去勤政殿吧。” 车夫应了声,马车又调转车头,向勤政殿而去。 来到勤政殿后,王溱还未走到自己的堂屋,便在回廊上遇见了一个人。 左丞陈凌海也是刚刚下了朝从宫中回来,两人碰面后,陈相微微愣了下。王溱先行了一礼,陈凌海也回了一礼。接着他用复杂的目光望着王溱,叹息道:“这些年下来,你们想做什么,老夫大抵猜出了五六分。此事是千秋大业,是圣上想要的青史留名,可王大人,这谈何容易。度支司的事你难道忘了?动了那般大的利益,你又可能承担得起?” 王溱睁大双眼,望着陈凌海,语气惊愕:“陈相,您……” 陈凌海语重心长道:“若是能成,我又何尝不愿。但子丰啊,我与你先生也是故交,我怎能看你落下这万丈深渊?此事,于如今,于百年间,如何做得成!你莫要误入歧途啊!” 当唐慎下了朝回到勤政殿后,他想也没想,便从三品官员的堂屋离开,绕了几圈,来到王溱所在的屋子。 似乎早就猜到唐慎会来,王溱正在沏茶。白袖微微捋起,王溱将清亮的茶水倒入茶碗中,他抬起头朝唐慎笑了笑,用目光示意他走近。 唐慎下意识地便走了过去,准备坐在桌子的对面。可他才走近,王子丰便忽然起了身,一把将他拥住。 “师兄?”唐慎惊讶道。 王溱拉着唐慎,直接将他带到自己这一侧,两人紧紧贴着坐下。“才散了朝就来寻我,定然是有事的。与银引司一事有关?” 唐慎:“自然。师兄,今日往后,你觉得该如何是好?” 王溱笑了:“正巧,我也有件事想与你商议商议。自紫宸殿离开后,我共见了两个人。一个是徐相,一个是陈相。你也知晓,二位大人在早朝时都出言反对建立大宋银契庄,而他们私下见我后,却是这么说的。” “徐相说我操之过急,待再等上几年,便可功成名就。” “陈相说我身陷歧途,只怕会落得一个遗臭万年的下场,愿我早日脱身。” “你如何看待?” 唐慎双眼瞪圆:“他们私下是这么说的?” 王溱点点头:“可不是。” 唐慎心中大抵有了个主意,但他没说,而是反问王溱:“今日圣上突然下旨,可与师兄有关?” 王溱认真地看了他一眼,笑道:“是,前日我上了封折子,与圣上说了此事。如此,圣上才会下圣旨。” 唐慎再无疑惑,他自信道:“既然如此,那这二位相公的所言所语都不必再放在心上。” “为何?” “因为,师兄你觉得如今到了时候,能做成这件事,那就必然能做成。” 唐慎说得无比自信,仿若亲眼看到了王溱的那封奏折,仿若是他上了那封折子。王溱怔怔地望着他,心中汹涌,喜悦与爱意充盈一切。但他抑制住了那番激动,他故作平静地“哦”了一声,问道:“你对我便这么有信心?” 唐慎理所当然道:“因为你是王子丰啊!” 笑声再也无法压制,王溱哈哈一笑,接着俯首吻住了身旁的青年。 我心悦于你,只因你是这世上最值得我所爱的人! 两位相公在早朝上出言反对,大宋银契庄一事也得到了群臣的关注。第二日早朝,大太监刚刚宣完“早朝起”,官员们便一个个的进言站队。昨日是事发突然,他们也不知该如何是好。一日过去,私下里都有了看法,他们便如同热锅上的蚂蚁,争执得满面赤红,喋喋不休。 反倒是昨日出声的三位一品高官,却一个个捧着玉笏,再没发一言。 吵了一整个早朝,赵辅不悦道:“爱卿们都各有看法,如今是比得谁嗓门大,便听谁的么?” 百官们瞬间闭嘴,鸦雀无声。 赵辅挥挥手:“散朝吧。” 又是一日过去。 第三日,朝堂上仍旧为银引司一事争论不休。一连吵了半个月,自幽州来了一封军报,天下兵马大元帅周太师上书,将兵部银契庄的作用大力赞扬了一番。他在奏折中,写了三十六州兵部银契庄的种种好处。 当赵辅命人在早朝上宣读周太师的这封奏折时,群臣们都露出惊讶的神情。 左相徐毖垂目看地,手指紧紧地握住了白玉长笏。 左丞陈凌海则不掩自己的惊愕,扭头看向王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