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3章 修行者
“三界芸芸众生间,修行共分三境,圣境、仙境、神境,但每个境级间又悬殊甚大,区区人神境而已,怎能敌得过天神境八重天的我!”蛊惑自信的道。 “神境天仙?我从来都没把自己当仙人看待。敌人,说白了就是比杀技,而不是傻傻的单纯比修为啊!”薛剑冷冷的哼道。 “那是你根本就不懂!” 蛊仙破口大骂道,不知为何,他竟突然失去了从容。 “不懂?生命的意义和价值,都只不是是顺从心意和欲念而已,只是不知你是遵从心意还是放纵欲念?” 蛊仙眼神朦胧,似陷入了往事的回忆中。 “很久以前,田地荒芜,赤野千里,村中几乎全都饿死,人们易子相食。六岁的我从挣扎的命运中逃了出来,为了活命,什么都敢吃,螃蟹、蛇肉、蘑菇、蝎子,长久以来,野生能力是比常人强大了数十上百倍。后来,为了抵抗体肉留下的毒素,我就不得不以毒攻毒。修为进入先天后,充分利用毒物作为蛊引的我屡试不爽,于是花了两百年在三界寻找可以做蛊毒的毒物,能获得蛊仙之名,也算是三界仙人对我这两百年的认可吧。我战力虽不强,但对蛊毒之功却是颇有自信的。” “你懂什么是真正的富足吗?自信过头,吃亏的可是你哟!” 薛剑的剑刃虽在鞘中,却无时不刻的准备出鞘杀人。 “怎么说?”蛊仙不悦的道。 “夏朝初时,在阳城,有一位隐士叫赵朗,他每天挣到一百贝币就关上店铺,开始读书。当地有一名富人叫罗绅,见赵朗生活清贫,就要接济他,给赵朗送来钱粮。赵朗谢绝了,他对罗绅道:我富足,而你贫乏,怎么可以让贫乏的你来接济富足的我呢?罗绅惊讶的问道:我拥有巨富,你没有一石粮,却说你富足而我贫乏,这不是很荒谬吗?赵朗道:不是这样的,我曾经去你家,见你深夜还没有休息,日夜忙碌,却从未有满足。我虽然每天挣一百贝币,却有时间读书,家里有几百的剩余,钱花不出去,钱上的尘土都已经积到一寸厚了。这不是我富足而你贫乏吗?罗绅听后,感到很惭愧。赵朗的话说出了富足和贫乏的判断标准:人不能为了贝币而活,不能成为财富的奴隶,要懂得适可而止,不能一味的为了财富而不顾及其它,这样虽富亦贫。” “人有四大富足:无疾第一利,知足第二富,善友第一厚,无为第一安。这四大富足用通俗的话来说,就是身上没病,心里没事,好友几个,优雅自如。” “一、身上没病。俗语说:病来如山倒,病去如抽丝。一个小小的感冒足以让人好几天不舒服,无法安心做事,而一场大病不但使自己苦恼,也让亲人担忧,所以说,有什么也千万别有病。无病一身轻,身体健康才能心情愉快,才能追求事业成功,才有幸福生活。人能用健康换取贝币,却很难用贝币换取健康。不管你向往的生活是如何,好身体永远是生存的根本。都说平平淡淡才是真,其实平平淡淡就是平安,就是无病无灾。人生在世,无病无灾,家人健康平安的在一起,就是一切。生活,无病无灾,平安就好!拥有了稳定的基石,还怕没有精彩瞬间的填入吗?人只能活一次,不能够任性的要求再活五百年,所能做的就是尽量使这一生健康快乐。” “二、心里没事。心里没事,就是心无烦恼,没有心事,时时知足,事事知足。人有贪欲,徒然带给自己烦恼,活在日日夜夜的焦虑和企盼中,在没有实现**之前,就已经饱受痛苦与煎熬了,如果为了满足无限的**,甚至铤而走险,不惜以非常的手段去摄取,那就会带来灾祸。民间有传:终日奔忙为了饥,才得饱食又思衣。冬穿绫罗夏穿纱,堂前缺少美貌妻。娶下三妻并四妾,又怕无官受人欺。三正六事嫌职小,又想面南做大王。一朝登了金銮殿,却慕神仙下象棋。仙翁与他把棋下,又问哪有上天梯。若非此人大限到,上到九天还嫌低。人心的不知足,无有止境。人们何尝不是一边抱怨生活艰难,一边艰难的生活,其实人生完全可以退一步想,简单一点活,生活不会因为我们的焦虑而改变,也不会因为我们的知足而没有收获。” “三、好友几个。能约几个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,或琴棋适性,或曲水小酌;或说些善因果报,或论些今古兴亡;看花枝堆锦绣,听鸟语弄笙簧。自己一个人独乐,不如与别人一起快乐,人生又怎么可以缺少朋友呢?对于一个情绪低落的人来说,朋友的一句鼓励,甚至比世上所有的良药都有用。处于人生低谷的时候,好友的热情鼓励、热心帮助,暖身暖心,可以让我们重新站起,走过泥泞。” “四、优雅自如。千万贝币易得,优雅难求;富人常见,自如少有。有人说天地虽小,但能够容下一个优雅而干净的灵魂,已经足矣。十亩地,一头牛,妻子儿女热炕头。这是人们的优雅自如,一点也不庸俗,反倒是契合自然的一种生活方式。辛勤日,出行便捷,归家从容。休息时,或在宽敞的地上安静坐读,沐浴阳光,细嗅花香;或带着孩子,陪同父母,在山路间玩耍散心,感受自然,尽享天伦。” “我知道那个故事。后来罗绅在赵朗的影响下改名罗宣,而赵朗也改成了赵公明,两人共投截教,从而走上了修仙之路。不过你后面说的那些,未免太平凡了,那是世人之道,不是仙之道。”蛊惑道。 薛剑看着蛊仙,不服的道:“失去了人道,哪还有仙道?作为天仙修行者,你的修行真不够,尤其是修行之路!” “修行者首先是要走对路子,直溯生命本元,他们大都内隐养德,功在自然无为。修仙者恪守日用随常,一路为道日损。向高修为者求教,不可求全,因高修为者尚走在路上,求全则眼中无真,漏尽真师。若不求全,能得一功一行之指点,皆是造化。向修仙者求教,亦不可按图索骥,事先有个自以为是的明师标准,不符合预设标准的就大失所望。昔日黄帝问道广成子,却不识洪崖即是广成子,以至当面错过。轩辕圣祖尚且如此,何况我等后继之辈。” “修仙面前不识真者,一般有以下几道屏障。一是福德不备:福德不备,不仅自己缺少识真的慧眼,且修行者在此等人面前也会越发深隐。譬如有些人总是喜欢端着架子去访问,有的甚至动用各种见识以证明自己有来头。见面滔滔不绝,就是不肯低位接收。那人家也只能哦哦、哈哈应答。过后你说人家不是高人,不懂真诀,没真功夫。这是人欺?还是自欺?” “二是根器不利:根器不利,虽有机遇,却无缘份,守着宝山不识宝,对着高人找高人,总以为远来的和尚好念经,喜好追逐名人。太上道祖道: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下士闻道,大笑之,不笑不足以为道。民间士人,上士者稀,中下者众。常有身边人今日种田,明日向道,后日又从官。所摇摆者,非因价值取向,只为名头,以为会提升自身的功德,竟不知岁月匆匆,几个摆动下来,不觉老矣。于是感叹明师难遇,正法难求,索性连一颗求道的心也冷了。” “三是机缘未到:机缘未到,虽得遇高真,却总是失之交臂,无缘从修。有此机缘,方知人家是高人。无此机缘,纵是多年厮混一起,也只当是邻家老哥老伯,见面道声好而已。一些高人大多有高修为,有大德行,有真功夫,就是缺了一种上位者气息,真的就像是邻家的老哥老伯。其实,真正有承传、懂修炼的有道高人,一般都为人谦和平易,不显贤露能,不作门派之争,传授知识平实无华,不故弄玄虚,不自作高深状。这些人大都没什么名气,淡泊名利,也不必包装自己,生活中自然随俗,甘于寂寞,于凡夫俗子之中见识超绝,一身正气,恪守清静虚无。” “最关键的,高修为者首先是自已身心健康,体态轻盈,行为端正,目光清朗,气色红润,话语不多却中气充足。与这样有修为的仙人接触,你可以感觉周身舒畅,场态祥和,能深感其人格魅力而愿意亲近。如果有缘得到这样修仙者的指点,他教你的修行,一定是自然简朴,注重德行心性,注重内炼精气神,绝不会故弄玄虚,违背生命法则与社会伦理。” “正道修炼的方法,主要靠个人修为,绝不依赖所谓‘加持’、‘给功’,更无需借助仙鬼灵怪之类的外力来修炼。正道功夫讲求‘功夫吃功夫’,须经年累月,积精累气,绝无速成。且理法严谨,合于生命运行规律,合于易、医的基本原理。传承内丹学的实修者,大都精于隐的学问。正所谓‘大象无形,道隐无名。君子得其时则驾,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’。大道是知行合一的,也须这样践行。历代大道修行者,也都讲求一个隐字,以至于有隐仙一派。虽然每逢乱世,总有道门之人出来匡扶正义,但功成身退,总是这些人物的身后美谈。功成身退者,自是归隐山林间。那些从未出山的,也就从未脱离过民间。民间是水,修行者上善若水,隐于水,自是和乐融融。” “真正的隐,是正常的做人,正常的做事,正常的积功累德。真正的修行者,融于民间,不离民间,功成于民间。大道无极,复又无极。修行者在路上,路上人很多,莫要当面错过。你的弟子隐而不修心,故有今日之祸,你以蛊毒为引,看来修行走入极端,是错过了引导者呢!”薛剑道。 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