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- 历史小说 - 白马掠三国在线阅读 - 八百八十一 讨要兵符

八百八十一 讨要兵符

    观气术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望气之法,其内容虽稍有不同,原理却大致相通,只是观气术多被用作观望运相,望气之法则多被用作带兵施政。

    望气之法,其实是根据云气的色彩、形状和变化来附会人事,预言吉凶的一种占卜法。

    凡望气,有大将气,有小将气,有来气,有败气,能得明此者,可知成败吉凶。

    《吕氏春秋明理》有说至乱之化,君臣相贼,长少相杀,父子相忍,弟兄相诬,知交相倒,夫妻相冒,日以相危,失人之纪,心若禽兽,长邪苟利。其云状有若犬、若马、若白鹄、若众车,有其状若人苍衣赤首不动,则名曰天衡;有其状若悬釜而赤,其名曰云;有其状若众马以斗,其名曰滑马;有其状若众植华以长,黄上白下,其名蚩尤之。

    气的吉凶,一般可以从颜色上分辨。各个方位气的颜色是东方属木,气为青色;南方属火,气为红色;西方属金,气为白色;北方属水,气为黑色;中央属土,气为黄色。

    通过观气之术,一个人有诸内必显诸外,因此会形成不同的气场。

    气色光明则发兴,气色暗淡则败落。气呈红色则巨富,气呈黑色则有祸,气呈紫色则大贵。

    善于“望气”之人,必有术目做基础,练功时瞄准目标的远处,半阖双目入静,似看而非看,目注而达心,久而久之,自然可以看到一种冉冉升腾,薄轻飘渺的岚雾。

    这就是大自然的环境之气和阴阳内气相沟通的气,也称之为晕。

    观气术,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,在先秦的许多典籍中均有望气活动的记载。

    《左传》哀公六年,记载天上有云如众赤鸟,夹日以飞三日。

    《史记》上说秦始皇时,有精通望气术的人说“五百年后,金陵有天子气”。于是秦始皇东游,以厌之。

    《史记孝武本纪》载“入海求蓬莱者,言蓬莱不远,而不能至者,殆不见其气。上乃遣望气佐候其气云。”

    就连昔日项羽的谋士范增说刘邦“吾令人望其气,皆为龙虎,成五彩,此天子气也。”

    先秦、秦汉时期,望气术已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。

    《汉书艺文志》记载汉代尚有《别成子望军气》、《常从日月星气》等望气专书,可见当时望气术的兴盛。

    观气,也可观相。

    人的相理主要是先天遗传的状态,例如一个人的脸型、肤色、头发、骨骼等基本是爹妈给的。

    因此,与人的出生八字一样,相理是盖棺定论的,它自然而然反映出人一生的基本状况。

    既然这样,为何有“相由心生”一说呢?

    其实,“相由心生”的“相”主要不是指脸型、肤色等,而是指人的“气”。气是人受到疾病、环境的影响所产生的反射,所以气色时时刻刻都可能改变。

    气色与眼神需综合观察,气色好时,表明五脏六腑的运作较佳,能够推动血液正常循环,皮肤因为获得充足的营养,能散发出强壮明亮的“气”,头脑也就随之清晰灵活。

    一旦精神、气色俱足,眼神自然明亮清澈。但精、气、神呈现的比重因人而异。

    例如说“印堂发黑”,其实是由于气有滞碍,需连同精气的状态与眼神的明亮度一起评估,并非只是印堂一黑就会大难临头。

    观气,看似一个很玄乎的事情。

    任何事情、任何人都生活在有诸内必显诸外的规律当中。

    因此当你的心境足够安静时,便能很轻易地感受到不同人、不同场合的气场。

    人一旦能够感受到这个的话,则自己的行动会比一般人灵敏、准确得多。这或许是懂得观气的好处。

    对此,司马朗亦是深有体会。

    当然了,所谓的运气是一方面,一个人未来的成就再大,如果现下却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实力,那也是建在沙滩上的建筑,经不起任何风浪。

    毕竟,没有成长起来的天才,是不能也不配被叫做天才的。

    诗仙李太白也是先天气运不足,年轻时被盛名所累,曾经数次出仕,数次都遭贬黜。年近中年,还是一介白身,生活潦倒。

    如果不是后来诗词歌赋流传千古,恐怕也不过岁月洪流之中的一粒尘埃罢了。

    胜者为王,败者为寇,自古如斯。

    “将军所言前往并州之事,伯达有所考虑。”略微想了想,司马朗背负双手,笑吟吟得说道。

    “不过,一则路途不近,二则伯达自幼心气高,如果将军想要在下加入,在下可是做不得刀笔小吏,所以在前往并州的路途中,在下想先向将军讨要这数百精骑的兵符,倚为指挥。

    当然,到了后,自会奉还。”

    “兵符?”高郅微微一愣,望向司马朗的目光不禁闪烁,在思考司马朗这样说的用意何在。

    别看兵符就是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劈成两半的令牌,它却一直都是兵权的象征,在古代曾经至少有一千年凭借兵符调兵的历史。可见兵符的重要性。

    “只认兵符,不认人”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就是,只认君主的命令,而不受其他任何人意志干扰的意思。

    当然了,“只认兵符,不认人”所表达的意思,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,随便一个人拿着兵符就可以调动军队。而是保证君主或诸侯在传达命令或者调动军队时,他的话不被篡改、不打折扣地被执行时,用到的一个凭证,这便是兵符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有个原本不属于这个部队的人来调动军队。

    他说君王或者诸侯说了,你们要到哪里哪里集结,准备做几级战斗准备。那怎么证明他是代表君王或诸侯的意思呢?

    那就是拿出兵符,和军队里将军掌握的另一半匹配,匹配成功了,确保是真的无疑了,大家就都会听他调遣了。

    一定意义上来说,兵符存在的意义是必要不充分条件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没有兵符是调不了军队的,但绝对不只是靠虎符就可以调动军队的。

    。